- 王晓磊;
新生代农民工是伴随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而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在这一进程中,该群体内部出现了明显的阶层分化。剖析新生代农民工阶层分化的生成机制与社会后果,对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实现经济社会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杭州市X区作为田野调查点,对24位新生代农民工开展深度访谈,借助扎根理论构建分析框架。研究发现:代际压力下的家庭禀赋机制(养老与养育压力)、代内发展下的经济保障机制(经济收入与债务负担)及外部市场下的市场竞争力机制(文凭与技术)综合塑造新生代农民工的阶层地位。在社会后果上具有阶层再生产、地位差距上的“马太效应”等特征,表现为子女在择校和课外补习上存在教育分层,群体成员在发展心态和生活方式上反差明显,社会诉求和利益表达的渠道选择和争取结果上具有实质性差异。最后,提出缩小该群体内部阶层差距和降低负面风险的社会治理对策。
2023年04期 No.385 2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0K] [下载次数:9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永娇;李晨玮;
在我国,组织动员对推动公益参与具有强大力量。针对当前压力型“工具动员”的局限,文章提出“情感动员”概念,基于情感治理理论,利用大学生帮扶动员调查实验,探讨了组织动员式公益参与中的情感逻辑及其对动员对象参与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相较于传统的工具动员模式,动员对象在情感动员模式下的公益参与意愿显著更强。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动员对象的生物情感和社会情感在公益参与动员中的作用机理,并明确了价值情感和负面情绪在情感动员模式下对大学生参与意愿的强化作用。文章补充了组织动员过程中动员对象的主位视角,对优化组织动员策略,促进青年群体参与现代公益事业,进而传承慈善文化、推动共同富裕具有重要启示。
2023年04期 No.385 4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3K] [下载次数:14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袁本罡;严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民族工作赋予新的内涵。青年民族干部是开展民族工作的重要主体之一,如何帮助青年民族干部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观念意识,并将之内化为青年民族干部的日常生活,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与结构功能主义范式不同,常人方法学以“普通人”为观察视角,以日常活动为研究对象,以解决日常问题为导向,形成了“场景性”“索引性”“权宜性”“自反性”分析等系统研究方法,能够解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实践走进青年民族干部日常生活的内在机理。由此,在青年民族干部的成长场景下,应以民族政策为权宜参照,以共享知识体系指向“共同体知识”,通过保持“政策”与“文化”的自反性和可说明性,以期在青年民族干部的日常生活中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3年04期 No.385 54-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2K] [下载次数:7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