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志坚;
我国青年研究从1988年出版第一部《青年学》教材以来,历经30多年的艰辛探索和发展,走的正是基础理论研究与普及应用双双并进之路。在当今青年研究中,有一种"轻普及应用"的倾向。新时代,要在青年学研究中形成基础理论研究与普及应用双双并进的共识,必须从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学与术、普及与提高三对关系上提高认识,才能够更深一层地认识到青年学的存在价值:青年学理论的力量,归根结底在于应用。新时代加强青年学理论普及应用有五大着力点:提升青年自我认知能力、引领青年全面发展、强化青年工作理论思维、培养青年工作专门人才、科学制订青年政策。为此,如何扩大学术张力,这已成为党中央关于群团工作学科新的要求、加强青年学学科建设不容忽视的一个攻关课题,应当在反思的基础上,补足短板与缺项,进一步扩大青年学的社会影响力。
2020年01期 No.364 5-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9K] [下载次数:3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 ] - 陈立学;
大龄孤儿教育救助是孤儿发展型福利中的薄弱环节,关系到其能否摆脱福利依赖,实现自立自强。同时,大龄孤儿长期滞留孤儿院引起福利院人满为患的问题亟待解决。大龄孤儿"增能型"教育救助模式注重挖掘大龄孤儿潜在能力和优势,在救助主体和救助客体分工协作的条件下达成一种良好的救助循环,实现大龄孤儿教育救助理念的转变,同时构建个体主动增能和外力推动增能相互补充的合理救助结构。因此,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及教育机构的引导作用,促使孤儿福利向青年乃至成年阶段延伸。大龄孤儿"增能型"教育救助模式对于消除贫困的代际传递,完善我国儿童福利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2020年01期 No.364 13-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3K] [下载次数:6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 ] - 郭锦蒙;邢成举;
通过回顾2009年至2019年间国内外发表的文章,发现这些文章基于元分析、系统文献综述或对照试验的研究方法,证实了各种家庭治疗或基于家庭的干预方式在帮助困难青少年家庭方面的有效,揭示了青少年家庭治疗正在从单一家庭与结构范式逐步向多元支持与综合范式过渡的发展趋势。运用系统回顾的方法,聚焦于回顾国内外研究中有关青少年的外显问题如情绪问题、行为问题及意志障碍,并期望通过探究家庭治疗在解决不同问题上的有效性,为我国青少年家庭治疗提供实践证据和前瞻性指导。
2020年01期 No.364 20-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3K] [下载次数:17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 ] - 王鑫;刘更生;
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微时代,具有微规模性、创新驱动性、开放生态性和交互民主性的特征,其改变了社会的生存状态、高校学生的思维认知和行为方式,冲击着传统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围绕微时代的"小""微"思维,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制度设计、学术发展、专业技能、社会实践、互动平台等环境要素出发,探讨大学生教育管理生态系统的运行逻辑和组织功能,以构建和谐、多元的教育管理生态系统,强化服务育人功能。
2020年01期 No.364 30-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5K] [下载次数:3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
- 汪振;姚德薇;
话语作为特定社会语境下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具有社会性特征。媒介技术更迭引发了青年话语实践的变迁,包括语词、文本、社交及思维的转变。反叛和群氓是新媒体语境下青年话语的两个主题,集中表达了青年的群体地位诉求不顺和价值选择迷茫。剖析当代青年群体身份形塑困境之因,既要从政策安排相对滞后和受众商品化等因素对青年群体产生的影响进行考量,又需从数字媒介软性操控禁锢青年主体性建构和互动式信息生产模糊青年身份认同等方面综合审视。
2020年01期 No.364 3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5K] [下载次数:16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2 ] - 孟丽媛;郑欣;
在网络流行文化与网络语言浪潮中,作为"网络原住民"的青少年是积极主动的生产者与传播者,尤其在新近风行的污文化与流行开来的污语言中,青少年自主能动地将可污化的文化元素符号与污化模因结合,通过拼贴、嫁接等污化处理方式生成新的污语言,进而在传播过程中形成躲避权威,在同侪群体与亲密关系中竞技式生产,以及高度情境化的传播格局,深刻影响了青少年的话语风格、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
2020年01期 No.364 43-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5K] [下载次数:1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陈钢;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虚拟社会涌现出的各种新问题对青少年保护工作不断形成新的冲击。在虚拟社会这个新语境中,青少年保护工作面临技术发展与保护滞后、口头重视与实际忽视、青少年权益与成人权益、网络规制和网络自由等方面的冲突。这些冲突能否得到重视并加以平衡,将影响到我国虚拟社会青少年保护工作能否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2020年01期 No.364 51-5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2K] [下载次数:3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 ] - 燕道成;谈阔霖;
作为网络交流的一种方式,"动物化"的网络话语赋予了信息时代青年人际交往以全新的内容。青年网络话语"动物化"是青年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的一道桥梁,成为青年网络交往不可缺少的传播符号,更是青年竞相追逐的一种时尚。在不断繁荣的"动物化"网络话语里,青年人发出了属于自己的声音。在这样的文化场域里,青年极力表达自己的理想、愿望以及对现实世界的不同看法,并不断地对网络与现实社会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对待青年"动物化"的网络话语,应该因势利导,将其积极意义充分发挥出来,而将其消极影响控制到最低。
2020年01期 No.364 5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0K] [下载次数:20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2 ]
- 侯玉环;
进入新时代,青年践行友善观对青年发展和社会发展更为重要。反思中国青年友善观践行的行为出发点、行为过程及行为结果,仍存有一些问题,如自我向他者的跨越难题、利益与友善的选择难题、适当的道德回应难题。在以教育手段化解这些难题的友善观培育过程中,因价值观教育特性把握的缺少和知识教育本位的侵占,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因此,认清进而把握新时代中国青年友善观践行的突出问题,是明晰新时代中国青年友善观乃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方向,引导广大青年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前提。
2020年01期 No.364 6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3K] [下载次数:5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 ] - 徐伟;
精神困惑是指个体存在着的意识或无意识层面的内在困境,并向外呈现出的一种疑惑状态。青年的精神困惑主要表现为"空心病""佛系""愤青"等状态,这些状态下的青年对生命的意义及自我价值产生了消极或极端的认知,不利于他们自身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而青年精神困惑本质是心理过程的认知、情感、行为呈现的不和谐的状态,所以要打通认知、情感、行为三者的"任督二脉",通过注重知识的意义建构,加强对情绪特征的把握,强调挫折的系统科学教育帮助青年人走出精神困惑。
2020年01期 No.364 6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6K] [下载次数:18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2 ] - 崔聪;
"资本化"思维方式产生于市场文化之中,在网络新媒体技术的助推下,催生多种资本新形态,耦合多种社会思潮,形成利益导向的单向度资本合理性思维,必须对其进行批判性分析和反思,防止当代青年的"人格资本化"。当前,"资本化"思维方式消解青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束缚青年正确价值理念的生成,侵蚀青年的价值信仰,造成青年意义世界的失落。对此,必须培育青年明晰资本善恶本性的理性思维能力,高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旗帜,用"中国梦"和爱国主义情怀重构青年的意义世界,并且加强网络媒介治理,构筑青年的"底线思维"。
2020年01期 No.364 7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3K] [下载次数:10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2 ]
- 许中波;
以都市流动青年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调查青年个体及家庭婚房获取的动机和策略实践,在"制度—行为"的分析框架下,探究当代都市流动青年婚房获取的困境所在。研究发现,在行为取向分类上,青年个体展现出规范型、工具型和期望型三种婚房获取动机;青年家庭互惠分别采取了全款购房、按揭购房和过渡住房三种婚房获取策略。制度逻辑整合下的国家福利政策(属地性社会保障、剩余型住房政策、低位的家庭支持)对上述动机和策略产生影响,导致后者呈现出异化和冲突的制度病理。动机异化内隐的是占有、投机和交换的制度逻辑;策略冲突体现在个体生命历程弱势期和市场化逻辑相冲突,"去家庭化"意愿和"家庭化"现实相冲突,家庭责任过重和低位的家庭支持相冲突。因此,青年婚房困境的疏解急需系统性的社会福利政策改革,以减轻青年家庭负担压力,使住房回归居住属性,保障青年群体共享住房发展成果。
2020年01期 No.364 8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3K] [下载次数:7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 代娟;
通过吸收借鉴学术研究共识与域外成功经验,我国已建立包括政府、司法机关、学校等多元主体参与的校园欺凌社会化综合防治体系,但该体系实际实施效果远未达到预期。原因就在于该体系的核心主体政府与学校之间职责分配失衡,集中体现在校园欺凌防治的事前预防阶段,政府职责严重缺位,学校职责配置超出其胜任范围。政府购买反欺凌教育服务能够使政府职责归位、优化和富有效能,且有助于教育的平衡发展。
2020年01期 No.364 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6K] [下载次数:4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 ] - 张珊珊;张野;
日常环境中的暴力暴露环境因素影响着青少年诸多不良行为的产生,对1950名青少年调查发现,男生的暴力暴露程度、网络欺凌发生、亲子沟通水平和自我控制能力均低于女生,初中生在上述四个变量上得分也均低于高中生;暴力暴露能够正向预测网络欺凌的发生,母子沟通以及自我控制能力均能够负向预测网络欺凌的发生;父子沟通和自我控制在暴力暴露与网络欺凌间起中介作用,母子沟通和自我控制在暴力暴露与网络欺凌间起中介作用,且前者的中介效应在暴力暴露与网络欺凌关系中高于后者。
2020年01期 No.364 97-101+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1K] [下载次数:10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 ]
- 刘腾龙;
正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军人职业具有很大的流动性,所以退伍回乡是我国绝大部分军人都不可避免要面临的路径选择,这其中就包括农村籍青年退伍士兵。通过对鄂西南D镇18位农村籍青年退伍士兵的深度访谈发现,他们从军营到乡村的回乡之旅并非一帆风顺,具体体现为农村籍青年退伍士兵在回乡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双重排斥感、在接下来重新融入乡村时所面临的三重张力感和在乡土社会中所产生的双重剥夺感。而有效克服青年退伍士兵的回乡困境以及实现其乡村再融入,则需要从国家和个体"两个层面",以及政策引导、制度规范、权益保障和社会支持等"四个维度"来协同推进。
2020年01期 No.364 102-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8K] [下载次数:5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 ] - 朱艳;范明林;
以生命历程理论为基础,运用叙事研究的方法对上海S大学7位退伍复学大学生进行了深入访谈,从他们的生命故事中发掘参军这一生命事件对其大学期间生命历程的影响。研究发现,受访者复学后的生命轨迹形式呈现出较明显的差异,在内容上表现出甜蜜期、风暴期、调控期和分化期的特点。造成此差异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从军营到校园的时空转变引发了退伍复学大学生生命历程的分化;从强社会需求到弱社会需求的转变中,个人能动性具有有限的中介效应;关系网络对退伍复学大学生的生命历程具有调节作用;参军的时间和时机选择具有累积效应。研究结果丰富了生命历程理论的内容,也增强了该理论的适用性。
2020年01期 No.364 108-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3K] [下载次数:17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1 ] - 肖瑜;牛新春;
探寻农村大学生成功适应学校的影响因素具有现实意义。对10位来自湖南省S县的农村大学生的大学经历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在个人特质上,成功适应的学生具有理性自信和坚毅的个人品质;在行为上,成功适应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大多实行的是"先学习后社团"的战略;在外部环境上,成功适应的学生所面临的是包容与和谐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研究进一步发现,个人特质、行为与环境在农村大学生学校适应上呈现相互作用、相互决定的关系。个人特质是行为的维持因素,行为的结果进一步影响个体的信念;环境是行为的基础,行为也将进一步激活外部环境;大学生的个人特质会影响特定的外部环境,环境则通过示范作用影响人的认知。
2020年01期 No.364 115-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3K] [下载次数:16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2 ] - 夏柱智;
引入家庭社会学视角,有利于分析家庭结构变迁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影响及其机制。城市化背景下,农村普遍形成以家庭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结构,新生代农民工是其有机构成部分。代际分工结构具有社会性的资源配置能力,在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的市民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代际支持功能,表现在进城购房、隔代抚养和自主养老三个层面。从社会影响的角度,农民家庭的代际分工塑造了"接力式进城"城镇化模式,扭转了长期失衡的城乡关系,为"人的城镇化"提供了可操作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020年01期 No.364 12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4K] [下载次数:1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