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倩;
文章聚焦农村数字劳动的发展,从“结构—主体—实践”的分析框架出发,探究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青年女性通过数字劳动建构性别主体性的实践逻辑。研究发现,结构性支持因素为农村青年女性建构性别主体性提供了基础保障,使她们能够依靠数字技术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这是借助数字劳动建构性别主体性的先决条件。从实践层面来看,数字劳动和传统劳动的融合为农村青年女性主体性力量的建构提供了新型实践空间,这既表现为自我认同的重塑,又体现为婚姻依附程度的弱化,还呈现出家庭权力关系的再生产。农村青年女性参与数字劳动不仅能促进经济发展,也是一种深刻的社会实践,触及个体身份与社会结构在内的多重维度。
2025年05期 No.398 2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0K] [下载次数:3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黄绮彤;朱秀凌;
以父亲育儿为主的爸爸博主,将自己的育儿日常分享到社交媒体中,悄然改变根深蒂固的“养家糊口或经济供给”的“传统父职”角色分工。从反身现代性的理论视角出发,对抖音平台爸爸博主进行批判话语分析可以发现,爸爸博主对自我有清晰的认知,在视频的文本表征中呈现投入情感、具身照料、重视子女的“新父职”群体特征。在“爸爸带娃”的视频话语表达上,爸爸博主通过言语力量自我反思,并与互动参与者“对话”再造“新父职”形象和理念。这种“新父职”话语的形成,主要受到家庭结构变化、数字科技进步及社会结构因素三方面的影响。
2025年05期 No.398 3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2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孙玉珠;丁凤蕾;毛宇扬;
文章基于互联网公益传播的范式转型与情感转向,依托情感视角下社会团结理论的演变逻辑,因循“情感—媒介技术—团结”的阐释路径,采用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法,对青年群体在抖音短视频平台公益传播中的情感动员实践及由此形成的情感团结形态进行了分析探讨。研究发现,抖音公益动员生产出制度性情感团结与机动性情感团结两种团结实践类型。前者聚焦于平台作为物质基础设施开展的情感编码,后者关切青年用户作为自主行动者进行的情感解码,二者在“结构—能动”的情感实践中动态交融,展现了公益经由媒介联结社会的诸多可能性。当然,基于媒介化情感团结的生成与建构过程,也需要注意情感的两面性及其他各类因素对于情感动员研究的补充意义。
2025年05期 No.398 5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6K] [下载次数:5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