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文亭;
网络异化是指由网络技术带来的人的异化。在新时期,网络异化引发并加剧了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危机,对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努力消解网络异化,在新的网络环境中建构一种全新的国家认同教育模式。
2014年06期 No.333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下载次数:1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2 ] - 黄鑫;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强烈地冲击着社会政治生活,对当代大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处于这个时代的大学生缘于网络呈现政治意识自觉拓展、群体效应的酝酿、实践场域与能力扩展以及诉求多元化与渠道缺失等特点,其形成过程表现为以热点追踪为信息源、话题讨论、观念内化、行为实践由外至内再外化的过程。针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及机理,应从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政府网络信息机制建设;优化网络政治环境,加强对大学生网络热点话题的管理;加强网络疏导,引导大学生网络群体活动有序开展;加强网络自律,树立网络名人、榜样示范效应这四个维度来建设,促进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和谐进行。
2014年06期 No.333 10-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K] [下载次数:8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 ] - 兰君;张旭;
新生代农民工因其鲜明的"身份标签"与不断增强的政治意识,日益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受到党、政府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热切关注。通过对福建省连江县琯头镇的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政治认同中制度、利益、权威认同普遍偏低。低收入、低待遇从根本上制约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认同,严格的户籍制度局限与不公平的分配制度降低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认同,政府行为失范与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因素欠缺也对其政治认同具有深刻影响。为此,我们要切实做到保障新生代农民工收入利益,增强其利益认同;消除不合理制度,提高其制度认同感;转变政府职能和规范政府行为,提升政治权威认同;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素质能力,使其更好融入城市社会。
2014年06期 No.333 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K] [下载次数:5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 ] - 张银爽;
社交网络时代,网络成为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新载体,大学生通过社交网络参与政治社会生活积极性高,原因在于:通过网络参与的及时性;同辈交流自由化,长幼交流隐私化;接受信息私己性与自我满足性。因此,可构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引导互动模型,包含动力机制、协调机制、导向机制、效能机制以及交互机制等内容。
2014年06期 No.333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8K] [下载次数:6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 ]
- 黄华;张旭东;
微信朋友圈是青少年进行线上表达和建构自我的理想场域。基于虚拟民族志的探索表明,青少年在朋友圈的线上的"我"具有真实性,它存在于自我相关资讯的持续分享中,其表演方式是展示而非告诉。圈子里的朋友关系建基于交谈事件而非共享情感。总体而言,青少年在朋友圈里的"我"是其"更为真实的理想形象"。这些线上的"我"们彼此孤独地相伴,常驻于各自的心,却终究相望/忘于彼此的"江湖"。
2014年06期 No.333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6K] [下载次数:10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 ] - 刘寒;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通过对青年爱弥儿的道德教育的论述表达了他关于青年社会交往的观点。《爱弥儿》中的青年交往观主要包括青年社会交往的必要性、青年社会交往的基本原则以及青年在社会交往中的具体行为表现等内容。卢梭的青年社会交往观以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为基础,虽然带有一定的空想性,且主要针对的是18世纪的法国社会现实,有其时代局限性,但对于现代青年社会交往仍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特别是青年参与社会交往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青年社会交往应讲求一定的艺术和方法等观点值得加以借鉴和参考,使其对现代青年社会交往发挥指导作用。
2014年06期 No.333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7K] [下载次数:7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 ] - 盛柳柳;严建雯;
友谊作为特殊的同伴关系,在青少年社会性发展及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其社会自我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梳理国内外有关青少年友谊质量和社会自我研究的成果可以发现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两者中其一的单独研究,抑或友谊质量、社会自我各自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少有研究者对友谊质量与社会自我关系展开全面细致的研究。总结以往的研究存在以下问题:友谊质量的界定不够明确;友谊质量、社会自我的结构划分众说纷纭;对两者的研究缺乏一定的统合视角;多集中于两者低水平的消极影响研究,缺少对其积极影响的探索。
2014年06期 No.333 38-4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5K] [下载次数:6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 - 邓雅丹;吴建平;
大学生群体的同学关系呈现出日渐疏离的趋势,这种疏离状况具有普遍性,并不受性别、年级、年龄、生源地等因素的影响。这种同学关系疏离的普遍性状况,实质上是当前社会关系普遍断裂的一个表现。而社会关系的普遍断裂正是转型时期社会失范的重要内涵之一,因此,大学生同学关系的普遍疏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失范的普遍性,高校存在的普遍性疏离的危机问题向高等教育提出了巨大的挑战,通识教育可以成为化解普遍性疏离的重要渠道。
2014年06期 No.333 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3K] [下载次数:7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 ] - 吴冬华;
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普遍存在,并呈现明显的个体主义色彩和非正式化特征,而坚持合作主义和秉承共赢原则以化解冲突占主导地位。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以及冲突处理策略更多受网络支持、宿舍构成、个体性格等因素影响。因此,需要建立以关系疏导和情感宣泄为主的宿舍人际关系机制,以制度化干预机制与分类管理模式化解冲突。
2014年06期 No.333 4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4K] [下载次数:16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1 ]
- 毛霞;
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人们对数据和信息的需求越来越高。2010年微博以其实时性、便捷性、简易性等特点迅速占领互联网高地。"90后"大学生普遍利用微博获取信息、交友聊天、求职应聘以及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是微博用户中的重要群体。对重庆6所高校4830名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对"90后"大学生微博使用影响最大的是微博的兼容性,其次是微博的导向性和便捷性,微博的简易性对"90后"大学生使用微博的影响相对较小。从学生、管理者和学校层面做好微博时代下"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极为重要。
2014年06期 No.333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8K] [下载次数:4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谢英香;
网络信任是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而出现的新的信任类型,是网络社交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后天产物。其发生主体是切实的社会个体在网络空间形塑的虚拟角色,发生情境是个体互动所处的具体网络空间,其建构过程大致经历了初建、维系与深化、破裂、走向现实几个阶段。网络信任的建构过程不断涉及个人的认知与判断,信任决定的修正依据是个体在网络社交过程中逐渐暴露出的信息。网络信任的发生概率非常低,仅极少数的信任获得了稳定发展,甚至转变为现实信任。
2014年06期 No.333 58-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3K] [下载次数:5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 ] - 胡献忠;
焦虑本来是一种带有不愉快情绪色调的正常适应行为,但当它发展成为强烈的情绪状态时,则会成为影响个人行动的障碍。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社会转型与社会分化不断加剧,"90后"大学生面临越来越多的机遇与挑战。对2043名大学生的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这些焦虑情绪的形成既有个性因素,又有时代因素;既是大学生群体的共性特征,也因性别、年级、个体差异而呈现不同特点。对于"90后"大学生而言,创造性自我实现、家庭幸福、物质富足、事业成功是人生成功的最大表现,自主创业老板、工作时间灵活的工作、商业机构管理者是他们最理想的三大职业。令人欣慰的是,大部分"90后"大学生对目前中国人的生活状况持有较为乐观的评价,面对不适情绪能够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
2014年06期 No.333 6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2K] [下载次数:7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1 ] - 张琴;陈旭东;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全人教育,在理念、目标和内涵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着高度一致性,为"90后"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形态。为此,发挥两者的耦合效应,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个维度来深入探索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通识教育的途径,并着力构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
2014年06期 No.333 7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3K] [下载次数:4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吴江;
大学生参与校园民主管理是现代大学制度的应有之意。近些年,国内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形式和途径,但在实践中仍存在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参与能力不强、参与层次较低、参与途径单一、参与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健全的现代大学制度应为学生参与校园民主管理提供保障,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学生参与管理的运行机制,从而促进高校管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加快高校民主建设进程。
2014年06期 No.333 7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1K] [下载次数:5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1 ] - 温旭;
近些年,部分高校进行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改革,为进一步完善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服务体系、创建特色文化提供新的契机。少数民族学生中存在文化基础薄弱、理想信仰认识模糊、小团体意识较强等教育管理难点,高校学生管理的一般模式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敏感度不够,针对性不强。高校可充分发挥书院制模式的特点,依托书院制学生社区,依靠强大的导师团队,开展"第二课堂"通识教育,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三贴近"工作,完善奖助体系,强化学生"四个认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
2014年06期 No.333 8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6K] [下载次数:5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 ] - 蔡翮飞;
"优势视角"从专业化层面上讲是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基于"优势视角"的高校残疾人社会工作实践模式可尝试从四个方面构建:"稳固三角形"专业关系的建立、"政府购买服务"的实施、高校残疾人社会工作专业方法、高校残疾人社会工作基本内容等。
2014年06期 No.333 8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0K] [下载次数:10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2 ] - 陈雷;欧阳丹丹;
高校德育工作在高等教育事业中起着"培养什么样的人"的主导作用。在我国加快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总体部署下,部分高校探索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在此期间,高校德育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因此,要探索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道路,拓展德育工作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切实提高德育工作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
2014年06期 No.333 90-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0K] [下载次数:2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 ]
- 杨佳佳;
百合网投放的一则"逼婚"广告遭到公开抵制,在社会上引起了关于"父母逼婚"现象的广泛关注和讨论。"父母逼婚"现象的产生有文化层面的因素,也有制度层面的因素,是父母对子女婚姻的理想预期与现实中子女婚姻实践存在出入而出现的。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发现,"父母逼婚"现象不是一个社会问题,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由各种原因导致的代际之间关于婚姻问题的一种冲突,是一种"中国式的婚姻焦虑"。
2014年06期 No.333 9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9K] [下载次数:17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1 ] - 叶青;
当代中国青年的亲密关系在20世纪80年代表现为自主的社会主义现实爱,在20世纪90年代表现为世俗化的浪漫爱,在21世纪初表现为流动的"超市"爱,在此演变过程中主要体现出情感化、物质化、流动化、公开化与欲望化等特点。通过"主导叙事——个人叙事"的视角发现,塑造青年亲密关系的主导力量经历了从国家到市场经济再到消费主义及科技的变迁,当代中国青年的亲密关系正在经历一种"超市化"的转型。
2014年06期 No.333 100-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0K] [下载次数:14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1 ] - 王秀艳;
光棍节经历了从小众节日到大众节日的演变,成为单身群体基于缓解压力、寻求认同、表达个性等动机而发起的一场"集体休闲运动",是青年休闲文化的体现。光棍节异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现代休闲的特殊矛盾,表现为休闲的经济属性和文化属性由互为助推,演变为前者对后者的入侵和殖民。作为休闲运动的光棍节是现代人的生存焦虑和休闲需求在单身亚文化领域的投射,应重回光棍节休闲的本真,回到精祌文化层面上来才能对抗这一异化的逻辑。
2014年06期 No.333 107-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9K] [下载次数:3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 ] - 张巍;
当代青年出生和成长于社会改革发展时代,社会物质的极大丰富对青年一代的精神生活产生了极大冲击,种种压力和诱惑导致很多年轻人的价值观产生变化,从而衍生出多元化的婚恋观,单身青年在适婚青年中的比例日益上升。在北京、上海等现代化大都市,单身青年普遍存在着"婚恋焦虑"现象,并且呈现出低龄化趋势。总的来看,"婚恋焦虑"现象的出现背后存在着人口结构、经济条件、社会观念、交际方式、家庭压力等多重因素影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青年人要学会辨别是非,以一颗真诚的心来面对婚恋问题。
2014年06期 No.333 112-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8K] [下载次数:33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7 ] |[阅读次数: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