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观察

  • 家还是远方:大学生就学流动的影响因素及策略

    孙亚梅;

    教育是获得社会地位和实现社会流动的关键机制。通过对大学生及其家长的访谈,分析了跨省就学流动发生的微观机制,讨论了影响学生高等教育就学地选择的微观和宏观因素。研究发现,性别和家庭背景对就学地的选择有重要作用。在个体性的微观因素之外,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分布情况、高等教育招生体制等制度性因素限制了学生的选择空间。在宏观制度的框架下,学生和家长基于高考分数发展出了一套"不吃亏"的选择逻辑,以最大程度上保证高等教育的象征性价值。学生高等教育地域的选择,可能是其主动选择的结果,也可能是对其他因素权衡下的伴随结果。

    2019年04期 No.361 5-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4K]
    [下载次数:7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 ]
  • 谁更愿意读职校:家庭背景下的选择期望透视

    李源;

    从家庭和学生的教育期望出发,依据教育层级和类别,运用家庭经济资本、父母职业等变量对影响教育期望的因素分析发现,社会阶层与教育期望选择之间存在关联性,主动选择职业教育的背后存在以下方面共同特质:父亲受教育程度较低、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家庭社会阶层处于弱势地位、学生个人认知水平较低及学生为农业户口等因素。

    2019年04期 No.361 1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4K]
    [下载次数:7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 ]
  • 村庄地位竞争、进城策略与青年“啃老”常态化

    董帅鹏;

    农村"啃老"现象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但学界多聚焦于消极的一面,忽视了其积极的功能与意义,缺乏对"啃老"常态化的理解。基于在苏南C镇的田野调查,发现在村庄阶层分化的背景下,"啃老"表现为一种具有发展性的积极意义,是实现家庭地位竞争的策略行动。父辈受"家庭"认同观念转变、村庄话语体系变革以及人生价值和意义实现等因素的影响,以既有情感又有理性的复杂心态积极主动融入子代家庭中,在一个"家"的范围内,将"啃老"逐渐合理化。

    2019年04期 No.361 19-25+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8K]
    [下载次数:7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 居住社区对青少年健康的影响

    梁海祥;

    社区是青少年生活的重要载体,家庭在社区内相对经济地位、居住房屋的质量和社区的环境等都会影响青少年健康。研究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两期数据分析社区因素对于青少年健康的效用,结果如下:青少年居住社区内的相对剥夺与其自评健康、精神健康和客观健康都显著相关,家庭在社区内相对经济地位越高青少年健康则越好。青少年居住质量越好,他们自评健康状况越好。青少年居住社区的环境越优(安全、卫生、无污染),他们的自评与精神健康越好。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这三者相关,但不能完全解释这三者对健康的效用。因此即使家庭经济状况不好,仍可以从卫生条件、社区安全等方面入手,提升青少年的健康状况。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需要家庭、社区和社会共同提供支持。

    2019年04期 No.361 26-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8K]
    [下载次数:7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 ]

青年工作

  • 新时代共青团改革的政治理性研究

    刘佳;

    共青团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我革新的重要环节。共青团改革不仅是一个党建命题,更是一个政治学命题。作为政治学命题的"共青团改革"是指由中国共产党自上而下主导推进的,以提高共青团社会适应能力和青年群众现实获得感为目标的政治改革工程;共青团改革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青年组织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自我优化、自我完善,共青团改革是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子系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拓展共青团改革的实践空间,展望共青团改革的光明前景,需要兼顾理论逻辑和政治实践的双重要求,采取描述与建构相结合的方法,使共青团改革在实践层面上能"切中要害"、取得实效。

    2019年04期 No.361 3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7K]
    [下载次数:7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新时代高校“规训”式网络文化育人困境与协同教化机制研究

    张元;

    "规训"式网络文化教育过于强调文化的意识形态建设和政治统治功能,导致青年网络主体生活教化理想被放弃,规范消解教化,经验消解理性,重复消解创新。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网络社会公民,促进其内化和谐网络文化价值观念和行动自觉,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协同教化育人的本真意蕴和价值指向。建构协同教化育人机制,需加强党委、政府、社会、网络社会组织、高校等多元主体协同合作,创设协同教化育人的网络文明礼仪,优化网络传媒的宣传教化机制,建构"社会知识分子"的示范引领机制,培育、强化网络社会组织的育人功能,健全优化高校协同教化育人机制,共同助推新时代网络文化在网络社会中规范化、价值化、主流化,发挥其熏染、陶冶和教化育人功能,使其内化为青年网络主体的文化生活意识、精神存在和行为意志。

    2019年04期 No.361 4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8K]
    [下载次数:7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 ]
  • 改革开放40年中国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学理论阐释

    常进锋;尹东风;

    改革开放40年来,青少年犯罪受到社会学学科的持续关注,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学理论阐释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学者主要从社会控制理论、社会失范理论、社会化理论、社会互动理论、亚文化理论、社会解组理论、社会冲突理论、社会系统理论等理论视野出发,对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防治路径进行了深刻的理论解读,为青少年犯罪研究的深入发展与规范前行提供学理支撑和研究准备。未来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学理论阐释将朝着坚持理论自觉、理论整合、西方理论与本土理论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力求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剖析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影响与防治路径。

    2019年04期 No.361 49-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6K]
    [下载次数:32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3 ]

青年文化

  • 青年“丧”文化的话语生成和情感实现

    罗敏;支庭荣;

    将网络"丧"文化的创造、传播和解读放置于青年话语形成的整体脉络中进行分析,通过文献梳理和民族志访谈的方式来收集和提炼素材,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在文本建构上,不同形态的"丧"文化表达均运用了与主流叙事相分化的逻辑和修辞,语言上呈现出反讽和自贬的意味;在认知结构上,"丧"不等同于青年的真实状态,"丧"文化的情绪表达与实际操作之间形成了不协调、不一致的反差;在心理动机上,"丧"文化反鸡汤的自我嘲弄实际上更偏向一种网络叙事,是青年群体为逃避或减轻现实压力所创设的一处临时场所;在情感认同上,"丧"式表达在互联网空间里的流动使得面临困境的青年人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成为一种认同塑造与解构的方式;在影响机制上,"丧"具有反向赋能的积极意义,能让青年人认清处境、感受危机、重新崛起,甚至激励成功。

    2019年04期 No.361 5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7K]
    [下载次数:29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2 ]
  • 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网络表情包的文化研究

    刘林燕;

    新媒体时期移动互联网极速发展,智能手机的使用越来越普遍,上网的人越来越多,同时,网络社交方式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互动交流的方式种类更加多元化,让每个人都获得更多的话语权,特别是随同新科技一起成长起来的青年。青年不仅仅拘束于语言文字等简单的交流形式,越来越多的青年利用非语言、文字的形式来进行自身情感的表达,追逐个性、喜欢另类的心理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非语言符号表达形式的青年亚文化产生。

    2019年04期 No.361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5K]
    [下载次数:33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1 ]
  • 从“隐形焦虑”到“显性共情”:“小猪佩奇”青年亚文化流行现象试解

    戴仁卿;夏长宝;

    青年亚文化是特定时期青年群体共同情绪的一种文化表达,"小猪佩奇"与"社会人"的偶遇,是青年群体凭借其特有的触媒习惯进行的二次网络创作,将青年群体具有隐蔽性、集体性和延续性的综合性焦虑进行隐性表达。同时,也迎合了"90后""00后"青年群体幼态持续和价值虚无的情感需求,但青年亚文化毕竟是一种非主流文化,应该理性看待其存在,避免过度消费流行文化,偏离青年群体的主流价值观。社会各界需要关注青年群体,尤其是以"90后""0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群体,在尊重青年文化多样性的同时,对青年群体亚文化进行规制,加强媒介素养教育,营造健康的网络氛围,加强青年群体责任意识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019年04期 No.361 69-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8K]
    [下载次数:17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 ]
  • 摇滚青年的精英化趋向:文化资本、学业素养与生活习惯

    王祈然;

    随着时代的发展,摇滚乐已渐渐褪去其反叛性的亚文化的衣钵,大学生摇滚乐迷渐渐凸显出其精英化特质,形成了其独特的青年文化圈。对9所不同类别高校大学生的调查发现,了解喜爱摇滚乐的大学生群体在家庭文化资本、学业成就、学业努力程度、音乐素养、生活习惯等方面与喜欢其他几类音乐风格大学生存在异同。相对于喜爱流行乐和民谣乐的大学生群体,喜爱摇滚乐的大学生在家庭文化资本、学业成就和音乐素养等方面都表现出明显优势。同时,喜爱摇滚乐的大学生与喜爱古典乐的大学生群体表现出了较强的同质性。

    2019年04期 No.361 77-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9K]
    [下载次数:13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 ]

新媒体与青年

  • 重组的虚与实:空间理论视角下的青年受众角色变化

    纪亚楠;

    进入网络时代,青年受众的身份认同模式、互动创作模式、资本融合模式发生了一系列结构变动。基于福柯空间理论的视角来考察网络空间中趣缘社群的互动实践,可以发现,青年受众在缺乏身体实践的电子记忆中成长起来,他们将网络异托邦延伸为补偿性的空间系统,参与壁垒从技术型转变为话语型,商业权力与青年受众在持续博弈中发展为互为嵌入的关系。网络空间不再是青年逃避现实世界的"乌托邦",而成为他们自主选择的镜像现实和积极涉入的平行"异托邦"。

    2019年04期 No.361 85-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8K]
    [下载次数:7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景观社会中青年网络社交的文化反思

    王健;

    网络社交媒介的种类不断多样化、功能日渐丰富化,为当代网络青年的个体表达营造出一种"拟真"的赛博空间。有关自我信息的表达方式,则从早期的纯文字、静态图像到语音信息、网络动图再到视频展播,形成了一种网络"景观"。其中,身体作为表达自我的符号功能受到重视,具身化倾向愈发显著。一方面,导致了网络青年对外在身体形象的极度关注,形成了自恋主义;另一方面,为了逃避来自现实世界的真实问题,从而建构起了一种虚假身份。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源乃在于当代狂热的消费文化和焦虑的社会心态,最终加剧了网络青年的自我认同危机。

    2019年04期 No.361 92-96+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9K]
    [下载次数:13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 ]
  • 网络视频直播空间中青年女性的自我建构与身份认同

    王婷;刘乾阳;

    新媒介技术发展早期建构的文化形态虽不足以动摇主导文化的中心,但却催生了青年亚文化表征及其亚文化实践。以网络视频直播中的泛娱乐直播为对象,运用布尔迪厄场域理论及爱德华·索亚"第三空间"理论,探索青年女性亚文化中的自我建构与身份认同问题。研究发现,与以往的成果迥异,作为互联网新的媒介形式,网络视频直播并未帮助女性建构新自我以获得独立的身份认同,而是在资本和市场引导下,通过维持媒介刻板形象满足男性凝视,以达到获取金钱和作为草根明星认同感的目的。

    2019年04期 No.361 97-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9K]
    [下载次数:35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1 ]
  • 网络青年群体崇高价值感的失落与弥合

    连晓龙;

    网络信息时代,虚拟生存成为网络青年群体的日常生活样态。这种特殊的虚拟生存维度从技术意义、话语意义、形象意义上消解着现实社会的崇高价值,表现为网络青年群体整体性意义感的弱化,价值取向的技艺性特征和对崇高价值的"虚伪性拒绝",乃至于衍生出现实社会问题。纾解网络青年群体崇高价值感失落的问题,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黏合网络圈层的多元化价值标准,为网络青年群体塑立和维护崇高价值的目标客体,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网络话语之中,对网络青年群体的崇高价值感进行话语性弥合,唤醒网络青年群体对崇高价值的渴望。

    2019年04期 No.361 104-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2K]
    [下载次数:8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青年婚恋

  • 青年女性的情境化性别实践——以商业性相亲场域为例

    郑静;

    现代社会中亲密关系的缔结与维护深受商品经济逻辑的影响。在这一趋势下,青年女性在择偶约会中的性别实践随不同的情境变化。以商业性相亲场域为例,受市场化思维影响,大多数女性会突破传统性别角色的束缚,展现出与男性参与者平等的消费者形象。然而,当面对该领域里由传统性别角色固化带来的困境时,部分女性采取了自主客体化的策略,利用传统的性别角色来丰富自己在相亲活动中的收益。通过分析这种情境化性别实践的动因与自主客体化策略的局限性,揭示了当前我国商业化相亲场域普遍存在的性别不平等现象。

    2019年04期 No.361 110-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7K]
    [下载次数:12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 ]
  • 儿童照料的性别化机制研究:一个场域理论的视角

    林恬怡;陆卫群;

    在生育政策与社会发展的转型中,儿童照料局面呈现出了一个新的矛盾局面。本文引入布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框架,研究父亲在儿童照料中的参与,发现了传统性别角色差异转变,为当代男性在儿童照料中的父职参与提供了角色转换的可能,在这背后也有一整套关于这样性别转变的逻辑。在儿童照料"场域"中,从传统的"密集母职"照料到父职参与过程中,行动者作为主体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变:从观念到行动,再到具体的选择,并最终通过经验积累和自我再生产进而形成了新的惯习。

    2019年04期 No.361 118-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1K]
    [下载次数:1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 ]
  •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女学生的婚恋观(1927-1937)

    严梅梅;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即经过了新式婚恋观——"婚姻自主、恋爱自由"的熏陶,又深受"贤妻良母"教育宗旨影响而成长的女学生注定具有传统与新式的双重矛盾人格。有因在其追求理想的过程中面临新式婚恋观在践行中遭受质疑,传统大家长制势力的阻挠,社交公开受到舆论冲击,独身主义的出现等诸多的社会现实问题,使得女学生在践行理想时显得即激进又保守,即主动又被动。这时期的女学生处在进退维谷的境地中,通过积极地与现实的互动,主动地找到传统与现实之间的桥梁,最终发展出一套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折中婚恋观。故一种新兴的社会观念从产生到完全被接受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必然要借助传统的力量为自己添砖加瓦,才能具备遮风挡雨的能力。

    2019年04期 No.361 123-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6K]
    [下载次数:5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欢迎投稿及订阅

    <正>《当代青年研究》自1981年创刊以来,以其学术性、前瞻性面对读者,伴随着中国青年研究历程,凝聚了一大批著名专家学者,扶持了一大批社科新人,成为当代中国青年研究的坚实阵地和重要平台。今后,编辑部继续坚持"反映多种学科和各个领域中青年和青年工作的理论和实践,为繁荣理论和推动实际工作服务"的办刊宗旨,达到"贴近青少年、普及社科知识、提供实践指导"的工作目标。注重学术创新,大胆展开学术讨论,继续保持刊物百家争鸣的学术风格和高质量学术品位,加强主题栏目制。

    2019年04期 No.361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下载次数:2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