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杨雄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目前其整体素质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一些青少年社会公德、理想信仰困惑,部分青少年沉迷网络,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开始突出,中小学生存在非正常缀学现象,家庭教育急功近利,独生子女成长出现新情况等。因此,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要改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方法,构筑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支持系统。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各种社会生活素质的培养,提高青少年对主流思想道德体系的认同程度。在具体工作中,要以科学精神为主导,为造就创新型人才提供力量源泉。

    2004年03期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直面困惑:德育亟待改进与创新

    孙抱弘

    <正>改进和创新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思路,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实效,正成为社会共识。前不久我们在上海地区开展的对11-18岁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调查显示,当代都市青少年成长遭遇了不少困惑。 1.社会公德的困惑与年龄同步增长 青少年对一些最基本的社会公共生活规范产生了认同困惑,对“在公共汽车上不让座”持肯定评价的达15.2%,表示“难评价”的为29.8%;对“骑自行车不交税”作肯定评价的达16.3%,难评价的为21%;对“穿马路不看红绿灯”表认同的为11%,难评价的为18.3%;对“在公共场所喧哗”与“乘车不买票”持肯定与难评价态度的分别为24.6%和23.2%;对“乱扔杂

    2004年03期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 ]
  • 重视“独生子女养育独生子女”现象

    陈建强

    <正>据中国计划生育年鉴数据,1979年全国第一批领证的独生子女人数总计约650万,此后每年按类似的比例递增,直到2003年总量达到800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6.3%。由此可以预计,未来十年,随着第二代独生子女的出生,独生子女养育独生子女的新家庭将很快超过千万。为此,2003年我们上海社科院青少所进行了“独生父母现象”的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独生父母”的婚恋生活为:恋爱更早、观念更开放、经济上依赖性更强、家庭结构以三代同堂为主。本调查中的独生父母群体中,核心家庭远未取代传统家庭。“独生父母”的生育观念为:养育孩子的价值取向上,个人取向胜过传统功利取向;生育意愿上,两人孩

    2004年03期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4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 ]
  • 中小学生非正常流失亟待解决

    董小苹

    <正>教育是人力资本的投资,教育的本质是通过学校教育的方式培养青少年正确的自我认知能力,习得进入未来工作职场的专业技能,使每个人都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从而为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我国有相当部分青少年在求学过程中,因为自愿性(学习困难、情绪困扰等)或非自愿性(家庭经济困难、父母养育不当、教师歧视劝退等)因素而中途流失辍学。2002年上海5715名未成年社区青少年中,中途中止学业流失者占44.83%。这些青少年除闲居家庭社区外,更可能因缺乏一技之长与社会适应能力,而无力扮演好相应的家庭与社会角色,成为社会的高危

    2004年03期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确立信仰与信念:青年价值观建设的必修课

    曾燕波

    <正>21世纪随着全球一体化新经济形势的发展,各种思想文化思潮之间的较量更为激烈,对于我国广大青年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民族整体素质将是更大的挑战和考验。这就要求我们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精神,强调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设的同时,从价值层面上不失时机地推进信仰、信心的价值目标工程。 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社会主义的信念、确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是当代青年价值目标工程的必修课。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如果没有精神信仰,就没有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就不可能生存,更谈不上发展壮大。衡量一个民族的最重要的指标,就看

    2004年03期 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3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从儿童心理问题看当前家庭教育

    徐浙宁

    <正>从系统生态观而言,“心理与行为总是环境的函数”,这也就意味着儿童的心理问题应是儿童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家庭教育与儿童心理发展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两大误区必须引起重视。 1.急于求成下的重训练,轻引导。如果以前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那么现在就是“望子早成龙,望女早成凤”。为了让孩子不落后,为了孩子一进学校就是第一,为了孩子不吃亏,现在的家长(包括父母、祖辈等)互相比赛一样地训练着孩子:最好比别人早走路、最好比别人早

    2004年03期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3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上海现代化论坛”青少年专题综述

    曾燕波

    青少年教育与健康成长是我国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的基础,越来越得到各方广泛关注。本文就上海现代化论坛青少年研讨内容,对青少年犯罪的新说法、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大学生经济观、青少年教育力量与管理等问题展开论述,以期推动青少年教育,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

    2004年03期 9-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5k]
    [下载次数:2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上海未成年人犯罪形势和对策思考

    肖建国

    21世纪以来,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环境和所得到的教育明显改观。本文分析上海地区的未成年人犯罪形势,探讨有关对策措施,提出要加强和优化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工作,将其渗透到改革的每个环节和各个方面。

    2004年03期 1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2k]
    [下载次数:2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 ]
  • 青少年偏差行为研究——兼论学校社会工作辅导的介入空间

    李晓凤,佘双好

    本文从生态系统理论角度分析青少年偏差行为的形成原因,提出了解决青少年偏差行为的综合性介入对策,着重探讨学校社会工作辅导在青少年偏差行为问题中的介入空间。

    2004年03期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k]
    [下载次数:38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8 ] |[阅读次数:1 ]
  • 青少年犯罪原因的理论探索

    吴碧君

    本文从理论上对青少年犯罪原因做了系统的梳理,同时回顾了中国近20年来在这方面的研究,并提出在青少年犯罪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

    2004年03期 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k]
    [下载次数:10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 ]
  • 青年男性服刑人员的社会支持、人际信任和应对方式的关系

    黄勤锦

    通过对1163名青年男性服刑人员社会支持、人际信任和应对方式的测试,探讨主客观因素对应对方式影响。结果表明:青年男性服刑人员与大、中学生在社会支持、人际信任和应对方式测试中得分差异显著;高社会支持的服刑人员更多地采用解决问题和求助的应对方式,而较少自责;人际信任水平高的服刑人员更多地采用自责、幻想、退避及合理化。

    2004年03期 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下载次数:4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 ]
  • 问题学生性教育调查报告

    干明赞

    问题学生的性发育普遍提高,接触过色情物品的比例相当高。对婚前性行为的看法比较开放,拥抱、接吻、爱抚三项性行为高于十年前,但性交行为低于十年前。大人传媒是问题学生获取性的主要渠道。

    2004年03期 3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k]
    [下载次数:4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俄罗斯青年政治观研究

    崔晓娟

    政治价值取向是决定一个国家青年价值取向发展方向的重要构成要素,本文通过考察俄罗斯青年对待改革、对待政治制度、政治思潮、领袖人物的态度以及参与共青团和青年联盟组织的活动等问题,以期较为全面和准确地把握俄罗斯青年的政治价值取向。

    2004年03期 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下载次数:2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服务学习”与负责任公民的生成——美国学校教育方法的启示

    单玉

    服务学习(SL)是一种建立在经验学习理论基础上,将课程学习与社区服务相结合的教育方法。20世纪90年代以来,服务学习在公民教育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认同,成为美国公民教育领域的焦点话题。本文简要介绍服务学习的概念及其在美国公民教育中的运用和作用,对我国的公民教育有参考价值。

    2004年03期 4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下载次数:4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德育”与“德”育——怀特海教育思想对青少年品德教育的启迪

    刘海燕,朱霖

    怀特海认为教育的目的是造就既有文化又掌握专门知识的人才。按照笔者的理解,“文化”本身就包含了道德品质的成分,因此,如何培养个体的“文化”,自然涉及到道德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取舍。传统的道德品质教育中存在一些问题,必须加以改进,怀特海的教育思想,具有启迪作用。

    2004年03期 5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下载次数:3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