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丙元;张涛;
构建基于网络思维的行动者网络系统,既是拓展政党青年组织控制与影响幅度最大化提高青年工作覆盖面的有效路径,也是政党青年组织因应网络时代对青年群众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而进行组织模式创新和工作模式改革发展的有益探索。富有"黏性"是政党青年组织行动者网络系统拥有改变青年的思想或行为的影响力的前提,也是政党青年组织贯彻网络思维开展富有成效的青年工作行动的核心所在,故而行动者网络系统要按照网络的传播规律来运作。
2019年02期 No.359 5-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6K] [下载次数:2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秀玫;黄荣贵;桂勇;
数字不平等研究需要超越互联网使用频率和技能等关注维度,聚焦分析在线政治参与不平等。对一个全国性的大学生样本的分析发现,在线政治参与可分为网络政治表达与在线资源链接行动,且它们具有不同的影响因素。其中,网络政治表达在较大程度上受制于大学生的家庭经济地位,而在线资源链接行动的积极性与大学生的培养层次、发展效能感均呈现出负向关系。这些发现表明,取决于在线政治参与的形式,社会化媒体的发展既在一定程度上映射了线下政治参与的状况,同时为弱势群体提供了新的参与渠道,扮演了均衡器的角色。此外,成长于东北和西部地区的大学生网民尚未充分利用互联网来表达政治或获取支持。
2019年02期 No.359 12-18+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1K] [下载次数:13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吴志远;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90后""00后"青少年群体的民族主义行动,由上一代青少年的刚愤式民族主义向娱乐化、戏谑化民族主义发展。在互联网和新媒体上,当代青少年基于兴趣爱好所营造的准社会化交往建构对民族主义的想象。通过对虚拟民族志的参与观察发现,青少年基于趣缘建构网络迷群的身份认同,同时基于"爱豆"文化(偶像崇拜),进行广泛而又彼此对立的社会动员,在此过程中,一种参与表演式的民族主义成为当代青少年的一般行动逻辑。当代青少年的爱国热情值得肯定,也要警惕民族主义行动游戏化后的历史虚无主义。
2019年02期 No.359 19-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8K] [下载次数:54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7 ] |[阅读次数:5 ] - 何茜曦;孙津;
不同的政治体系从根本上决定了儿童这个年龄群体的不同政治属性。同时,具体的政治事业又赋予了儿童不同的政治角色。所以,儿童观也必然会紧随政治体系和政治事业的变化。近代以来,随着政治体系和政治事业的改变,中国的儿童观经历了儿童本位观、革命儿童观、多元儿童观的嬗变历程。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不仅展现了中国儿童发展的历史过程,也从儿童观这个角度体现了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过程。
2019年02期 No.359 2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5K] [下载次数:10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1 ]
- 李保森;
目前,"佛系青年"一词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成为反映当下青年群体现实处境和精神状况的重要语词。这个概念的流行,既与媒介的传播作用有关,也与青年的时代境遇相联。从观念、认同与社会焦虑等三个方面对"佛系青年"这个概念的发生、内涵和传播过程进行考察,可以获取对这个概念更为全面的认识,并在这一基础上,对青年群体的现实境遇和精神困境做出更为清晰、合理的描述和解释。"佛系青年"再次折射出当下青年群体在人生意义层面上的缺失和贫乏,这不仅与青年群体自身有关,也与他们所处的历史语境、社会状况有着重要关联。
2019年02期 No.359 3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8K] [下载次数:32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2 ] - 张鑫宇;
"佛系青年"是当前"90后"青年群体自我推崇的新标签,其"佛系心态"是这类群体有别于青年其他心态的显著表征,通过片面截取佛教基本教义进行意义的拼贴、置换、认同,展现出这类青年亚群体当下的生活样貌和精神困境。"佛系心态"折射出了处在人生奋斗阶段的"90后"青年群体当前复杂的生存样态,呈现出了处在两个历史交汇期的青年群体既渴望获得成功却又逃避的矛盾心态。对身边的事秉持着无欲无求、不争不抢的心理状态是青年新兴亚文化的主观映射,是对当下青年生存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的镜像反映。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通过党和政府助力青年发展,青年增强担当精神,以及舆论坚持正确价值观引导青年,对塑造奋发有为的新时代青年具有重要意义。
2019年02期 No.359 3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2K] [下载次数:16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1 ] - 袁文华;
"佛系青年"表面上反映了当代青年看淡一切、不争不抢、怎么都行的生活态度,实则透露出社会转型期青年一代理性与随性并存的精神特质,进取与焦虑共生的心理状态,务实与逃避交织的价值取向。"佛系青年"的流行是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其中,既有社会转型期的心态震荡和"低欲望社会"的心理映射,又有青年认同危机的内在发酵和自媒体环境的外在助力。培育当代青年健康社会心态,应立足社会的现实状况和青年的实际问题,不断净化青年成长的社会环境,重视青年群体的利益诉求,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强化网络空间的舆论治理,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以形成培育的合力。
2019年02期 No.359 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2K] [下载次数:28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3 ] |[阅读次数:1 ]
- 史明萍;
如何理解不同地区的招赘现象,成为学界争论至今还未解决的一个难题。深嵌于村庄社会的招赘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到家族结构和生育文化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家族结构越紧密的地区,血缘密度越高,对外排斥力就越强,地方生育文化就越强调生子,轻视上门女婿,因而招赘婚姻就越少,招赘婚姻由此在全国展现出南北有序的区域类型差异。区域比较的视角有助于辨析不同类型招赘婚姻的不同社会功能,也有利于国家生育、养老、妇幼权益保护等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2019年02期 No.359 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0K] [下载次数:5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 聂洪辉;
通过对赣中聂村的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闪婚"主要起源于农民在外经商的需要,而跨省婚姻成了"闪婚"的助推力。"闪婚"仍然是家庭事业,在"闪婚"中男女交往少的状况在本质上没有变化,女方考察男方的本质没有改变,女方择偶标准的本质也未变,改变的是结婚的程序、考察男方的方式和择偶观念。从夫居、彩礼制和婚姻家庭中的权利义务关系等制度设计是建立在男权基础之上的,到了现代社会,支撑男权的社会基础和礼法制度等都发生变化,男方权利减少而义务没有变化,女方权利彰显而义务相对减少。高额彩礼引发了男权的尴尬与风险,女方不归还高额彩礼也会面临风险,"闪婚闪离"没有赢家。
2019年02期 No.359 57-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1K] [下载次数:6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朱灵艳;
不同的区域在城市化进程中都有着其最为普遍的家庭类型,可以将这种较为普遍的家庭类型认为是该区域城市化的基本单元。基于沪郊的经验可得,大城市郊区在完成城市化的硬性标准之后,体面城市化的诉求凸显,小规模核心家庭和三代直系家庭都难以成为本地的城市化基本单元。在这种城市化压力下,双独家庭作为中国特殊人口政策的产物,在物质和情感两个方面都呈现出了半独立性,很难通过自我努力完成城市化。因而其与两个亲代家庭一起形成了新的三角共同体:以子代双独家庭顺畅稳定地实现体面城市化为目标,以亲代家庭的双系补给为助力,以三者之间的资源和情感互动为纽带,共同应对城市化进程中的成本与风险。这个三角共同体补全了双独家庭在城市化进程中体现出的半独立性,使之与两个亲代家庭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城市化基本单元。
2019年02期 No.359 65-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0K] [下载次数:2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朱战辉;
农村大龄青年婚配困境是农村婚姻变迁中的突出现象。农村婚姻变迁不仅体现在传统通婚圈向婚姻市场的外在转变,婚配方式、婚姻行为乃至婚姻观念都在发生快速而根本的转变。在男女性别比失调这一人口结构背景下,农村婚姻市场通过个体化的婚姻选择、婚姻竞争的物质转化、婚姻达成的家庭支持、婚姻市场结构失衡与社会排斥等运作机制,在结构与行动两方面形塑了农村大龄未婚青年的婚配困境。农村大龄未婚青年群体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其婚配困境影响大龄未婚青年本体性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对农民家庭再生产有序进行以及社会稳定都造成不利影响,应当给予更多关注。
2019年02期 No.359 72-77+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9K] [下载次数:12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 ]
- 敖成兵;
青年网络亚文化从中国互联网时代开启的那刻起就悄然衍生。作为青年亚文化的子集,青年网络亚文化是对传统青年亚文化的精神加工和网络再造。随着青年网民的个体化崛起和智媒时代的到来,青年网络亚文化仪式抵抗的温和特质愈发明显,这主要是由于青年网络亚文化的风格立异、族群区隔、屡被收编和困境犹存所造成的。青年网络亚文化的温和抵抗方式虽然并不意味着其仪式抵抗精神的渐至消泯,但也要防止青年网络亚文化圈层内部负能量的累积,并警惕青年群体在网络媒介场域里的"精神沉迷"。
2019年02期 No.359 78-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4K] [下载次数:3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8 ] |[阅读次数:1 ] - 强成文;宋敏娟;
移动技术、手机媒体、互联网络的深度融合,使得自媒体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秩序中,带来了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方式方法的深刻变革,实现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走向网络化、感性化和生活化。文章认为,高校辅导员主持的微信公众号传播内容呈现出自成一体的宣传风格,并进一步从网络主体视角分析了不同传播风格背后的特征,即"仪式性知识生产"、"生活化的价值传播"和"趣群化的媒体融合"。辅导员微信公众号的"感性意识形态"传播呈现出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有利于大学生对传播内容的认同;"话语模式的主体回归"、"价值表达的日常风格"和"解读文本的情境转换"有助于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当下青年在新环境下的价值认同。
2019年02期 No.359 85-90+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5K] [下载次数:18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1 ] - 赵爱霞;左路平;
在互联网产生初期,一些人就认为它将带来一种赋权效应,随着媒介信息技术的革新,自媒体应运而生,其低门槛易操作、交互强传播快的特征将互联网赋权效应发挥到最大。自媒体赋权促使大学生自我意识前所未有地觉醒,为大学生提供了崭新的资源和规则,以及迥异于日常互动场所的自我展演空间,为大学生赋予了第二重身份——数字化虚拟身份。然而,大众文化裹挟下的自媒体赋权具有虚假性和失控性,由此建构起来的大学生虚拟身份与既有现实身份之间存在巨大的断裂与冲突。双重身份的并行导致大学生陷入价值选择迷思,双重身份的冲突致使大学生陷入身份认同危机,双重身份的博弈影响大学生全面发展。大学生身份建构的二重化旨归在于促进大学生虚拟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双向融合,引导大学生在身份焦虑的克服中获得人格健全,帮助大学生在虚实和谐的身份经营中获得全面发展。
2019年02期 No.359 9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6K] [下载次数:1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1 ] - 江素珍;
媒介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机制与机构,既是记忆的载体,又是建构记忆的主体。它承担了记录、书写与重构等多重使命,帮助社会个体与群体进行回忆。从这一视角出发,采用影视文本分析的方法,结合叙事、话语、记忆等相关理论,对凤凰卫视中文台自2005年以来的"知青"主题纪录片的"记忆"过程进行了系统的考察。研究发现,媒体通过个体的记忆叙事来建构知青的社会记忆,并由此形成媒介记忆框架。在这一记忆框架中,"还原事件""反思事件"及"青春无悔"构成了最重要的记忆主题。在知青个体记忆叙事层面,知青通过回忆和叙事,将"上山下乡"运动及卷入其中的各种权力要素建构为一场特殊的青春场域,在这一由记忆所建构的场域中,宏观的国家权力、中观的国家权力弥散形式及微观的网状权力共同作用并形塑着知青的青春记忆。
2019年02期 No.359 98-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1K] [下载次数:13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1 ] - 万昊;邓智平;
网络贷款平台的发展给大学生消费和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过往研究通常把这些问题的原因归咎于金融监管的不严,其实,消费主义在中国的蔓延容易导致青年陷入消费主义的陷阱,消费欲望的日益膨胀才是导致贷款消费产生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而网络贷款平台的出现只不过为大学生实现自己的消费主义幻想提供了手段。因此,必须改变过于注重对青年进行合格"生产者"教育的传统模式,强化合格"消费者"教育,引导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和行为。
2019年02期 No.359 10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1K] [下载次数:2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1 ]
- 吴宝红;
以厦门市城中村M社博物馆建设项目为例探究在城中村"口述史行动"中青年参与社区活动情况发现:组织动员是社区动员开启的引擎,需求整合是社区动员促进青年人参与的基础,需求整合下促进青年社区主体性的实现是青年由最初观望态度到积极参与的内在动力。村庄精英的经验和意识动员、专家的知识权威动员、青年人参与中形成的内化动员,这三大主体互动形成的行动逻辑是促进青年人由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的核心机制。
2019年02期 No.359 109-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2K] [下载次数:9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1 ] - 胡元林;
资助型社团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是成效显著的高校资助育人资源,在资助对象综合素质提高、社会化进程推进、成长需求满足、心理失衡调适等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发挥资助型社团的育人功能,破解其发展困境,推进其持续创新,既是资助型社团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基于自我教育构建高校资助育人机制的有益探索。
2019年02期 No.359 116-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2K] [下载次数:5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2 ] - 金伟琼;
国际化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当前教育已经走上国际化发展轨道,全球范围内教育资源已经实现共通共享,创业教育在此背景下也不断加强各国间的资源交流。研究生作为掌握高端知识与技能的高层次人才,是国家创新创业的中坚力量。综观研究生受教育的特点,他们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创业能力,但仍显不足。在创业已经成为解决就业难的现实情况下,研究生作为掌握先进技术的高端知识人才应该把握住教育国际化的资源,以国际化的视野,不断提升自身创业能力建设,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浪潮。
2019年02期 No.359 123-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0K] [下载次数:4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