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赟;刘泽源;
Cosplay是青少年通过扮演动漫作品中的角色从而表达自我的青少年文化活动,目的是为了抵抗主流社会、父辈阶层对于自我角色的强行刻写,夺回话语权与重新刻画认同描述。构建认同机制是推动青少年参与Cosplay的主因,具有个体认同、组织认同、制度认同三个依次递进的阶段:个体认同使青少年获得反抗主流文化强行认同的亚文化个体身份;组织认同聚合了青少年亚文化个体认同进而为形成亚文化组织奠定基础;制度认同则创造了亚文化场域,构造制度结构来确立青年亚文化秩序及其合法性,进一步反向支持亚文化个体认同、组织认同。青少年通过构建这三类认同机制,促使Cosplay文化成为由青少年编码角色形象图式、获得自主话语规范从而抵抗主流文化的青少年亚文化。
2018年02期 No.353 5-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4K] [下载次数:23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2 ] - 王路;朱小麟;
2017年夏至2018年初,随着一档网络综艺选秀节目《中国有嘻哈》的火爆热播和由嘻哈冠军之一PG one所引起的一系列舆论风波,嘻哈在中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拷问。嘻哈自20世纪80年代登陆中国至今的30多年间,总共引发了四次嘻哈热潮。青年一直是关注和追捧嘻哈最为活跃的群体,青年时期也是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嘻哈犹如一把双刃剑,对当代青年价值观的影响可谓喜忧参半。要培育青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需要厘清中国嘻哈的发展脉络和发展背景,对中国嘻哈进行健康引导,立破结合,疏堵并举,借助平台,发挥文化优势,打造中国好嘻哈。
2018年02期 No.353 1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5K] [下载次数:1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2 ] - 宋德孝;
相比一般的明星崇拜,"阴性化"明星崇拜与青少年的叛逆特征及猎奇审美结合起来,因而更加非理性。从青少年自身来说,它不仅反映了一种个体价值的社会投射与自我补偿,也是一种"自我统合危机期"的独特"审丑式审美";从社会层面来说,它不只受到中国传统阴性文化及外来流行文化的影响,更受到大众传媒时代媒介理性缺失所导致的审美偏差的影响。辩证地看,它表明青少年在审美及个性发展方面享有越来越多的自由度和选择权,但其负面效应也不言而喻。它不只是一个审美问题,也是一个关乎青少年性别认知、婚恋观念及性格塑造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多元思考,并构建立体的性别审美教育。
2018年02期 No.353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5K] [下载次数:7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 - 方亭;郭萌;
互联网+时代的IP经济强势来袭,涵盖文学、影视、动漫、游戏及衍生品等诸多领域。粉丝型御宅族通过对动漫IP的追捧与消费实现迷群建构与身份认同,呈现出黏合度强、忠诚度高、超前消费、正版购买的特征。这一趣缘群体的出现推动了动漫IP的开发与增值,兴起以粉丝用户的UGC模式为特点的弹幕文化,促进动漫IP从小众传播到大众视野的跨界融合,共同为动漫IP全产业链的形成贡献力量。
2018年02期 No.353 2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8K] [下载次数:19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3 ]
- 史宏波;汪倩;
"95后"青年的评论折射出多元并存与一元主导之间的冲突、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之间的冲突以及信仰强化目标与信仰缺失现状之间的矛盾。两者的碰撞使多元价值取向削弱了主导价值观的影响力,并从渠道、内容、价值理念三个层面共同对其进行消解。两者的协调方案亦应从渠道、内容、价值理念三个层面进行设计,实现"95后"青年与国家社会的共同发展。
2018年02期 No.353 29-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2K] [下载次数:2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1 ] - 钱婷婷;
微文化以传播方式的自我生产、传播内容的象征化和传播效应的群落性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校大学生,由此带来了感性抗争下的自我失控、复调话语下的主流缺失和文化焦虑下的认同弱化等问题,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后现代文化环境下面临的焦点。为此,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传播的主阵地,必须深入研究微文化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努力构建大学生价值引领机制,积极建设新型媒体交往,充分培育科学合理的微媒体思维,有效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和实践养成,持续提升微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引领水平,不断推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
2018年02期 No.353 3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4K] [下载次数:5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 ] - 向娴华;陈金波;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教育引导青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全社会更加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认同的载体建设,并切实推进和有力落实。目前,各基层在引领青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不断深入,成效显著。但也应看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载体应用的效果、载体拓展的辐射面、载体协同的集聚度等方面仍有待提高。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从宣传教育传导、资源优化整合、加强信用示范等方面着手深化载体建构,有效消解存在的问题,切实推进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018年02期 No.353 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4K] [下载次数:4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 ] - 秦程节;王夫营;
网络流行是青年进行个性化表达的时尚符号,也是青年文化心态和价值取向的鲜活反映,其迅猛发展对当代青年核心价值观传播与认同构成新的挑战,表现为网络休闲异化导致普遍价值和意义的销蚀,信息碎片化拼贴与解构带来价值空化,网络"符号化"交往引起主体的身份迷失与信仰困惑。实现网络流行语视阈下的青年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培育,需要动态研判网络流行语把握青年价值取向,借助流行语实现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建构,提升青年话语赋权实现核心价值观青年化,正视流行语隐性价值表达重塑青年主流价值归属。
2018年02期 No.353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7K] [下载次数:13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1 ]
- 汤广全;
在微时代,微博、微信、微视频等基于互联网的微应用汹涌而至,"信息茧房"效应极易产生,利弊参半。大学生群体的思维品质受"信息茧房"不良效应的影响显著,过于自我化思考、反常性敌视和选择性漠视是其突出表现。其根源在于过度的应试教育导致思维碎片化,极端的知识崇拜导致思维平面化,密集的信息爆炸引发思维的中立化。这些有违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有违创新创造的时代精神,必须勇于唤醒沉睡的理性,彻底贯彻批判性思维教学,大力推行多元评价法。
2018年02期 No.353 5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2K] [下载次数:13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2 ] - 程刚;许国成;周照东;胡永青;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更加为社会所关注。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维度,大学毕业生的非专业素养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加强非专业素养培养,有利于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增强人职匹配度,进而缓解就业压力。针对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发现,大学毕业生与企业对各项非专业素养重要性的认知顺序基本一致,但对于价值观念和能力体系认知存在差异,大学毕业生认为能力体系最为重要,而企业却认为价值观念最为重要。大学毕业生非专业素养具备情况与其职业满意度、用人单位用人满意度都呈显著正相关。要从学校、社会、家庭、大学毕业生自身四个方面加强工作力度,着力提升大学毕业生非专业素养。
2018年02期 No.353 5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5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何小梅;
新时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型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表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可靠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这个总目标,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品质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之间的矛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从实际出发,充分重视学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两个"不充分"与一个"不平衡"等基本事实,发现并解决大学生经济生活发展的不充分所产生的思想观念问题、大学生精神生活发展不充分而形成的思想观念问题、大学生发展现状与个体发展期望之间的不平衡所引发的思想观念问题,构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序格局,从而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可靠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而努力。
2018年02期 No.353 6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3K] [下载次数:7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 ] - 吴铭;阮望舒;
移动互联网新业态的发展对大学生生活、服务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重塑学生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网络外卖等O2O本地生活服务、校园贷、网络直播、共享单车等新经济模式对校园治理和传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带来冲击,高校学工队伍在知识储备、观念更新、组织建设、规范回应和校园治理能力方面需要同步发展,时滞现象较为明显。鉴于此,为了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和学习促进,应不断优化学工队伍知识结构和快速迭代,构建基于学生需求识别与分类引导的回应体系,探索学工队伍建设组织进化,实现基于前馈控制的"互联网+"思政教育,推动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大学生思政教育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科学应对日常思政教育内部和外部时滞,不断提高思政教育质量。
2018年02期 No.353 70-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4K] [下载次数:5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 - 刘泾;
规则意识是现代社会中所不可缺少的,是现代人尤其是青年一代需要的权利与义务相结合的公民意识,彰显了公民独立自主精神与责任意识,体现的是一种现代人格。规则意识培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应将主体性精神作为规则意识培育的价值基础、规范性精神作为规则意识培育的逻辑起点、权利义务对等精神作为规则意识培育的范式参照。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规则意识培育应具有层次性和导向性。将规则意识培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有利于提高青年学生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
2018年02期 No.353 7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9K] [下载次数:5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 ]
- 何波;
环境因素对青少年道德认同产生较大的影响,对4000多名中学生的调查发现,青少年道德认同的水平整体较高,其中,内在化道德认同最高,外在化道德认同次之,负向道德认同最低。父母情感温暖型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的道德认同具有影响;同伴关系中的孤独感变量能负向预测青少年的道德认同,而追求受欢迎变量既能正向预测青少年的外在化道德认同,又能正向预测其负向道德认同;社区暴力接触一方面对青少年的内在化道德认同产生正向效应,另一方面则对青少年的外在化和负向道德认同产生负向效应。
2018年02期 No.353 82-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6K] [下载次数:16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1 ] - 张瑶;陈伟;
农村留守儿童所面临的教育问题受到媒体和学者的关注。父母外出打工将对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产生负面影响,表现为母亲外出不在家的留守儿童,学业成绩低于父母都在家的儿童。这是由于父母不在家,特别是母亲不在家的儿童更倾向于同"后进同辈"交往,形成了不利于学习的同辈亚文化,最终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因此,应该从家庭、学校、农村社区三个层面引导和监督留守儿童的同辈交往,促成积极向上的同辈关系,激励留守儿童学业进步。
2018年02期 No.353 90-94+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0K] [下载次数:9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1 ] - 宣璐;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在诚信建设中应该积极承担一份责任。诚信教育是每个家庭力所能及的行动,可现实中的家庭诚信教育出现五花八门的"乱象",无法保证诚信教育效果。尝试提出"家庭诚信教育制度化"概念是为了让家庭诚信教育走上持续化、常态化、规范化之路。在对明清徽州家训的回溯中,我们发现古人家庭诚信教育制度化特征明显,通过非正式制度和正式制度两种路径展开,诚信教育表现出政治化、生活化、仪式化、规范化的特征,为现代家庭诚信教育制度化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历史资源。
2018年02期 No.353 95-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8K] [下载次数:5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 ] - 顾莉;
任何一个时代和国家,主流价值观都会对家庭教育产生重要影响,家庭也是主流价值观培育的重要场所。美国虽然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价值观多元化国家,但其主流价值观仍然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在自由、平等和富裕的价值观指引下,很多美国家庭既借助于民主的家庭氛围,又强调父母的主导作用,通过家庭生活培养青少年符合主流价值取向的价值观念。从家庭教育发展的宏观学术视野来看,美国家庭教育中,最值得借鉴的是大力发挥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机构的协同推动力量,为家庭教育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具体的实践指导。
2018年02期 No.353 102-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2K] [下载次数:26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 ]
- 常进锋;尹东风;
校园欺凌是个世界性问题,近年来校园欺凌频发已成为我国社会和政府广泛关注的问题,法律治理因其权威性、稳定性和可预见性,对治理校园欺凌能发挥重要作用。为有效应对校园欺凌频发,中国应以域外应对校园欺凌法律治理经验为镜鉴,基于我国现行法律和政策,建立以反校园欺凌立法为基础的法治化治理路径,采取了多样化、多渠道、多主体的综合性举措应对校园欺凌行为。
2018年02期 No.353 109-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5K] [下载次数:13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 ] - 王祈然;吴会会;
教师对校园欺凌的精准认知有助于建立校园欺凌的长效治理机制。对陕西省8所学校的实证调研发现,目前,教师对于"校园欺凌"概念的整体认知存在窄化倾向,对于不同类型校园欺凌的认知存在一定差异,不同学段、学历教师对于校园欺凌的认知存在较大差异。为避免教师因认知局限而产生校园欺凌"责任稀释"现象,应明确界定概念,消解教师校园欺凌的认知障碍;加强教育培训,提升教师校园欺凌的识别力;细化程序设计,保证教师主体职责的归位。
2018年02期 No.353 116-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0K] [下载次数:10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1 ] - 户雅琦;张樹沁;
已有对攻击的研究常常将攻击分为工具型和情感型两种,前者指将攻击作为一种获得现实报偿的手段,后者强调攻击伴随强烈情感,并希望被攻击方遭受痛苦。但是上述两类都忽略了攻击的社会意涵,难以解释基于价值规范展现的攻击行为,这类攻击行为既没有明确的报偿,也不必然伴随强烈的情感。基于对寄读学校学生的实证研究,发现表达型攻击类型的存在。对表达型攻击的讨论有助于更好地类型化青少年攻击的类型,从而提供更为有效的攻击行为的干预措施。
2018年02期 No.353 12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9K] [下载次数:3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