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

  • 关于承认的两种模式:认得与认可

    项飙;康岚;

    文章探讨个体追求社会承认、证明自我价值为什么会那么辛苦的问题,提出了“认得”与“认可”两种承认方式的分析框架。认得是平等主体间的相互理解,贴近人的根本心理需求;认可是系统权力对个体的肯定,依赖外部评价。现代社会的矛盾在于,自由主义假设个体拥有无限内在价值,却要求通过向外证明来获得社会位置,导致个体巨大的心理压力。当前的结构性扭曲是认可取代认得成为个人确立价值的社会性基础,加剧了人的依赖、存在焦虑和自我认同危机。文章主张在微观环境中反思认可与认得的关系,抵制过度依赖系统认可,重建认可与认得的平衡,争取以认得为基础的承认。这一框架旨在通过调整具体的人际互动,间接撬动宏观社会结构对个体的控制。

    2025年04期 No.397 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2K]
    [下载次数:4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1 ]

青少年心理

  • “优绩本位”与“自我本位”:“好学生”心态分化及其形成机制

    温丽蔚;江淑玲;

    “好学生心理困境”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我国现行教育实践中存在着的结构性问题。通过深度访谈发现,基于个体对学业成就的态度,“好学生”心态可以划分为“优绩本位”与“自我本位”两种理想类型。前者呈现出学习内卷化、关系客体化和自我空心化等特征,后者呈现出学习佛系化、主体性互动和弹性化成长等特征。“优绩本位”心态主要通过家庭伦理的道德认知、理性交换的代际互动和身份认同的自我建构三种机制被塑造。个体对这些机制的内化程度越深,越倾向于“优绩本位型”,反之则倾向于“自我本位型”。“好学生”心态的分化和形成历程揭示了学生主体性成长的显著差异,暴露出工具化教育的深刻弊病。因此,重申主体性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25年04期 No.397 2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8K]
    [下载次数: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0 ]

数字化与青年

  • “福利游戏”:互联网大厂中的柔性控制与灵活抵抗

    刘心雨;

    大型互联网公司的福利制度通常被认为是提升员工幸福感的手段,但实则暗含对员工的隐性控制。过往的研究多关注互联网大厂员工的“超时劳动”和“职业流动性”,而忽略了劳动过程中的“柔性控制”。互联网大厂中的“福利游戏”通过对员工身体、思想和时空的劳动控制,制造出一种“甘愿劳动”的幻象,使“知识劳工”形成关于自我身份认同的想象,主动维护劳动场域,进而完成数字资本的“时间侵入”、“空间扩张”和“成果剥削”。与此同时,员工们依靠福利制度的漏洞,采取隐秘灵活的反抗策略,从身体、精神和系统三个层面对资本进行抵抗。此外,大厂福利的外溢效应对周边区域的生产、消费等生态也产生影响,一定程度上重塑了城市空间的人口流动意愿和社交网络。

    2025年04期 No.397 38-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4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 ]
  • “自我映照”与“多元联结”:移动互联时代青年数字健身用户的身份认同

    贾晨;

    网络健身社区的出现为身处数字时代的青年健身者观照“我”和“我们”提供了多元化、多层面的渠道。通过对国内K社区的参与式观察,基于社会认同理论视角对健身“圈”式部落社会中青年群体身份认同构建策略的探究发现:除了借助媒介镜像、身体画像和运动影像不断挖掘“运动我”“空间我”“文化我”等多重面相外,青年健身用户还以“情境共享”“情感共鸣”“价值共识”等联结方式打造在场感、归属感和社交圈。数字化健身引发的关系聚合模式和文化价值裂变推动了个人价值创造与群体身份塑造;同时,网络社区关系的脆弱性与压力的持续性也为青年健身用户的身份认同建构带来了碎片化、虚无化的新困境。

    2025年04期 No.397 5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3K]
    [下载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婚恋与家庭

  • 亚文化圈层如何塑造当代青年恋爱状态——圈层特征与两性差异

    王安迪;李婷;

    随着个体化时代和数字社会的来临,青年的社交方式与亲密关系正经历深刻变革。文章基于具有全国代表性的“2021年大学生婚育观调查”(MFISCS)数据,聚焦圈层的文化特质和社交属性,以过程性的视角探究两性青年亚文化圈层参与和恋爱意愿及行动结果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亚文化圈层对大学生恋爱意愿的影响可以用文化特质进行解释,参与虚拟投射取向的圈层与更低的恋爱意愿有关,而现实提升取向的圈层促进了恋爱意愿的产生。圈层参与和大学生恋爱行动结果之间的关系不能简单归纳为个人或群体社交模式的差异。女性大学生的恋爱状态分化与亚文化圈层参与之间的关系较男性更为紧密。研究揭示了亚文化圈层在文化和社交层面对于“千禧一代”大学生的双重意涵,为研究个体化进程下青年亲密关系的转型提供了思考。

    2025年04期 No.397 68-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5K]
    [下载次数:2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 ]
  • 青年“断亲”的行为逻辑与亲属关系再生产

    朱搏雨;伍麟;

    基于亲属关系再生产的理论视野,在“断裂—调适—重塑”的分析框架下,阐释青年“断亲”现象的发生逻辑、发展过程及行为结果。在关系强度、关系距离及关系效用需求错位下,一些青年做出“断亲”选择,造成亲属关系断裂。媒介技术的中介化作用赋予青年的平台表达双重功能:既可以宣泄情绪,又可以获得群体认同。同时,这种平台表达经由媒介传播对扩散受众产生信息效应。媒介技术对于亲属关系双方均具有认知调适效用,成为青年回归亲属关系的重要动机,并在传统节日、红白喜事等仪式性事件创造的连接机会中实现回归。在“断亲”这一仪式性抗争的行动过程中,青年实现对亲属关系的重塑与再生产。再生产后的亲属关系呈现尊重而平等的主体转向、亲密而自主的内容转向及温情而理性的功能转向,展现了现代化社会中个体、家庭与社会复杂互动下的亲属关系重塑过程。

    2025年04期 No.397 85-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1K]
    [下载次数:2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青年工作

  • 党的二十大以来官方媒体视域下的青年形象——基于“共青团中央”微信公众平台的文本分析

    冯永欣;赵青矣;

    党的二十大以来,青年工作成为全党的战略性工作,国家为新时代的青年形象赋予了全新的期待。研究聚焦联结国家和青年的官方新媒体“共青团中央”,通过对其微信公众平台自党的二十大以来的推文进行自然语言处理,提炼平台建构的青年形象。研究结果显示,官方媒体书写的青年形象多元立体,展现“建设者”“奉献者”“传承者”“创新者”“发展者”并重的格局,又高度统一于“复兴一代”的总体概括。这种形象建构取材于现实中的青年榜样,既契合国家要求、彰显主流价值,又贴合青年生活实际,总体传递出积极向上的情感,有效塑造和引导了青年群体的价值判断和实践选择。

    2025年04期 No.397 102-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0K]
    [下载次数:2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海外青年

  • 欧盟青年就业政策:多重转型进程中的青年就业问题及应对措施

    张浚;

    受到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的影响,欧盟的青年就业问题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兼具长期性和复杂化的特点,不仅青年失业率持续偏高,而且青年群体的不充分就业、不稳定就业、尼特族和工作贫困的问题也久拖不决。这些问题必然会影响欧洲的经济发展,还会加剧不平等和社会排斥。解决青年就业问题是对未来的投资,因此,2013年,欧洲领导人达成政治共识,开始在欧盟层面推行青年就业政策。欧盟以促进青年就业和维持他们与劳动力市场的联系为立足点,着力构筑欧盟层面的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在新冠疫情之后,为了切实地帮助青年摆脱福利依赖,欧盟还进一步采取措施促进青年的“体面就业”。欧盟的这些政策发挥了促进青年就业的积极作用,但是,实现“体面就业”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政策目标。显然,应对青年就业领域的诸多挑战,不仅需要持续的政策和长期的资金投入,也需要使用更加丰富的政策工具。

    2025年04期 No.397 117-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6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欢迎投稿及订阅

    <正>《当代青年研究》创刊于1981年,是全国最早有公开出版刊号的青年研究学术期刊,目前由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主办。多年来,以学术性、前瞻性面对读者,伴随着中国青年研究历程,凝聚了一大批著名专家学者,扶持了一大批社科新人,成为当代中国青年研究的坚实阵地和重要平台。编辑部长期以来注重学术创新,大胆开展学术讨论,始终保持刊物百家争鸣的学术风格,不断提高刊物与时俱进的学术品位。

    2025年04期 No.397 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