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还是分手?流动青年同居者的关系转变研究Marriage or Dissolution? Union Transitions Among Young Floating Cohabitants
张亮;
摘要(Abstract):
未婚同居正在成为年轻人择偶过程的一部分,同居是否会走向婚姻,哪些因素会促进或阻碍同居走向婚姻,成为家庭行为研究的新议题。文章利用95位“90后”乡城流动青年同居者的回溯性和追踪性访谈资料,对同居向婚姻或是分手转变过程中的关键因素进行了探索性分析。研究发现,经济因素即男方家庭的婚姻支付能力对婚姻的形成仍然是最重要的;个体化进程和对婚姻情感基础的强调,使同居关系质量也成为关系转变的关键因素,尽管它对结婚和分手结果的影响强度是不同的;同居关系本身的一些特征也可能影响到同居结果,地域异质性是进入婚姻的一个重要障碍,而同居中的怀孕则会加速向婚姻的转变。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同居关系的转变,为分析当今年轻人的婚姻形成提供了新的解释因素。
关键词(KeyWords): 流动青年同居者;同居关系转变;结婚;分手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生代流动人口未婚同居的成因、趋势及社会效应研究”(16BSH063)
作者(Authors): 张亮;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程晓冉、潘佳欣,2019,《中国人工流产现状及对策分析》,《人口与健康》第11期。
- 段成荣、梁海艳,2015,《青年流动人口通婚圈研究》,《南方人口》第3期。
- 吉国秀,2007,《婚姻支付变迁与姻亲秩序谋划——辽东Q镇的个案研究》,《社会学研究》第1期。
- 靳小怡、段朱清,2019,《天价彩礼源何来:城镇化下的中国农村男性婚姻成本研究》,《妇女研究论丛》第6期。
- 库茨,斯蒂芬妮,2009,《婚姻简史:爱情怎样征服了婚姻》,秦传安、王璠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 李丁、田思钰,2017,《中国妇女未婚先孕的模式与影响因素》,《人口研究》第3期。
- 刘利鸽、刘红升、靳小怡,2019,《就近城镇化背景下城乡居民的婚育轨迹研究——-来自河南省Y县初婚人群的发现》,《青年研究》第4期。
- 刘汶蓉,2021,《活在心上:转型期的家庭代际关系与孝道实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宋丽娜,2017,《结婚未成年——河南农村的早婚及其社会运作机制》,《中国青年研究》第11期。
- 宋月萍、张龙龙、段成荣,2012,《传统、冲击与嬗变——新生代农民工婚育行为探析》,《人口与经济》第6期。
- 孙琼如、叶文振,2010,《国内外流动人口婚姻家庭研究综述》,《人口与发展》第6期。
- 王超恩,2013,《新生代农民工婚恋问题研究》,《当代青年研究》第2期。
- 王思凝、贾宇婧、田耕,2020,《“议彩礼”:论农村彩礼形成机制中的道德嵌入性——基于甘肃L县的案例分析》,《社会》第1期。
- 王小璐、王义燕,2013,《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未婚先孕:婚姻过渡的个体化困境及秩序重建》,《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
- 韦艳、姜全保,2017,《代内剥削与代际剥削?——基于九省百村调查的中国农村彩礼研究》,《人口与经济》第5期。
- 徐安琪,2000,《择偶标准:五十年变迁及其原因分析》,《社会学研究》第6期。
- ——,2012,《离婚风险的影响机制——一个综合解释模型探讨》,《社会学研究》第2期。
- 许琪、彭湃,2021,《代际经济支持与婚姻的同质性匹配》,《青年研究》第6期。
- 宣朝庆、韩庆龄,2015,《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老年人的生活困境:婚房进城与压力传递》,《江海学刊》第3期。
- 杨辉、石人炳,2019,《青年婚前同居对其初婚风险的影响》,《青年研究》第5期。
- 於嘉、谢宇,2017,《我国居民初婚前同居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人口研究》第2期。
- ——,2019,《中国的第二次人口转变》,《人口研究》第5期。
- 赵璐,2018,《未婚同居:当代都市流动青年的亲密关系实践》,《宁夏社会科学》第2期。
- 于志强,2019,《都市白领女性同居动机与实践过程分析》,《中国青年研究》第4期。
- 张亮,2020,《从约会到同居:“他的”和“她的”同居决策比较——-基于“90后”流动青年同居者的质性研究》,《妇女研究论丛》第2期。
- ——,2021,《未婚怀孕:意外还是计划之内?——-流动青年同居者的怀孕意愿与经历研究》,《妇女研究论丛》第1期。
- Allendorf,K.2013,Schemas of marital change:From arranged marriages to eloping for love.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75(2).
- Becker,G.S.1981,A Treatise on the Family.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Bratter,J.,&Rosalind,K.2008,“But will it last?”Marital instability among interracial and samerace couples.Family Relations 57(2).
- Brown,S.L.2000,Union transitions among cohabitors:The significance of relationship assessments and expectations.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62(4).
- Giddens,A.1992.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imacy.Cambridge:Polity Press.
- Goldstein,J.R.,&Harknett,K.2006,Parenting across racial and class lines:Who are married,cohabiting,dating or no longer romantically involved?Social Forces 85(1).
- Ishizuka,P.2018,The economic foundations of cohabiting couples’union transitions.Demography 55(2).
- Lichter,D.T.,Price,J.P.,&Swigert,J.M.2020,Mismatches in the marriage market.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82(2).
- Lichter,D.T.,Qian,Z.&Mellot,L.M.2006,Marriage or dissolution?Union transitions among poor cohabiting women.Demography 43(2).
- Mikolai,J.,Berrington,A.,&Perelli-Harris,B.2018,The role of education in the intersection of partnership transitions and motherhood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Demographic Research 39(1).
- Moors,G.&Bernhardt,E.2009,Splitting up or getting married?Competing risk analysis of transitions among cohabiting couples in Sweden.Acta Sociologica 52(1).
- Sassler,S.,&Lichter,D.T.2020,Cohabitation and marriage:Complexity and diversity in union formation patterns.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82(1).
- Wu,Z.,&Balakrishnan,T.R.1995,Dissolution of premarital cohabitation in Canada.Demography 32(4).